发布时间:2025-10-15 17:04:47    次浏览
3月24日,由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北京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合举办的“2015两会后经济形势和政策分析会”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召开。以下为光华管理学院院长蔡洪滨演讲实录。颜色:各位媒体朋友现在正式开始。首先非常欢迎我们在座的各位媒体来到我们光华管理学院参加经济形势和政策分析会。我叫颜色,我是经济政策研究所副所长,也是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学系副系主任。我们想把这个会做成常规化的事。今天我们开这个分析会的意义更加独特,因为2015年经济形势非常严峻和复杂。我们邀请函里面已经详细讲了,今年经济下行压力非常大,保增长难度非常大,而且我们受到各种各样的限制,包括环境、民生各方面的限制非常多。这些问题,这些压力在两会期间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很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就我们经济形势做了很多的建议和讨论。两会的报告对我们经济形势的发展也有很多新的政策和想法。今天我们针对这个问题,我们特意邀请了光华管理学院以及我们经济政策研究所的专家。今天特别有特色的是有一些面孔是大家可能比较熟悉的,有一些是新的面容,既有学术精英,也有业界精英。我们请他们过来,从经济、金融甚至环保的问题做一个全方位的解读。我们经济政策研究所成立于2007年,我们的宗旨促进中国经济政策决策的科学化和专业化。因为我们很多决策,希望更加能科学和专业的决策,我们集中了海内外专家学者的经验,借鉴各国的经验,结合中国的国情和环境,我们为中国的经济政策进行非常专业的理论和时政研究。我们致力于理论的知识传播学术成果,培养更多政策和理论研究者。所以进行政策研究,为高层提供决策报告是我们一直的宗旨。可能媒体曝光不多,但是扎扎实实做了很多这方面的工作,而且非常学术和专业。今天就是我们研究所展示我们的研究力量,为我们媒体朋友提供独特想法的机会。第一位专家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蔡洪滨院长。一方面蔡洪滨院长是资深杰出的经济学家,另一方面是人大代表,他今天会对两会和宏观经济形势进行分析。蔡洪滨: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和大家进行交流。另外也想借此机会,对大家表示感谢,感谢各位长期以来对光华管理学院的支持。我给大家简要交流一下我对当前经济形势的看法。总理在经济报告上讲,2014年是非常困难的一年,2015年可能更加困难,对形势的判断来看,从两会期间代表公开发言,内部讨论来看,这是得到普遍共识的判断。过去一年非常困难,今年可能更加困难。 困难到什么地步呢?用一句话来总结,现在中国经济到了通货紧缩的边缘。经济上叫通货紧缩的意思就是说,需求严重不足,物价水平普遍下降,整个经济越来越缺乏活力,经济下行的压力越来越大。所以从宏观数字来看,除了有一个数字不匹配之外其他的都匹配,不匹配的数字就是GDP数字,世界没有一个国家经济GDP7.4%,这是很特殊的一个数字。我们应该在中国看到它相对的数字,相对速度,中国的GDP过去4年增长一直下降,去年下降到7.4%,今年的目标变成了7%。看通货紧缩最直接的数字看物价指数,在中国消费者的价格指数可能最有说服力。消费者的价值指数在中国过去3年多来,持续是负数,也就是价格,消费品工业品的出厂价格,工业品的价格,过去3年多来持续下降。累计下降的幅度到了什么幅度呢?如果我们用2012年2月份的指数,3年前,4年前的指数,当时是100,现在到了90多。也就是说现在的物价水平,工业品出厂的物价已经下降到了将近10%,这几年加在一起。这就反映工业品的需求非常不足,价格持续低迷,市场非常不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中国制造业这么困难,因为整个市场的需求下降,物价价格走低,同时所有的成本全面上升,所以说从价格角度来看,可以看到通货紧缩的压力。这些数字大家都知道,居民消费价格指数,4年多来一直在百分之二点几的水平,今年已经到了非常低的水平,这是生产者价格指数,过去几年一直在零以下,就是负增长。我们所说的通货紧缩的边缘,直接的原因就是所谓的总需求严重不足,如果我们从需求、投资、消费和出口来看,我们主要投资需求严重不足。投资的增长率过去几年不断下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去年增长15.7%,但是去年2014年年初的时候计划百分之十七点几。今年1月份全社会固定投资百分之十四点多,投资增长的积极性非常疲软。同时出口和进口的增长也出现了相当幅度的下滑,尤其是进口。1、2月份的进口是负20%,1月份出口负增长,2月份有一个反弹,这个跟季节性有关。中国的投资增长从2012年百分之二十几,一直一路下滑,下滑现在不到15%。这个反映了中国过去几年,整个的经济需求严重不足,最重要的就是投资需求严重不足。过去这些年经济持续下行的压力不断积累,另外一个判断,今年可能会更困难。今年刚刚开始,但是今年1、2月份的数字显示,不断下行,甚至有加快恶化的趋势。1、2月份刚出来的财政数字显示,各种各样的税收,增值税到个人所得税,要不然就是增长速度下降非常厉害,有的已经是负增长了,或同比是负增长,反映整个经济的活动跟去年相比,同期来讲,又出现更进一步下滑的趋势。前两个月,进口下降了20%,反映的是我们国内对国外产品的需求,跟去年同期相比下滑了20%。另外一个反映现在经济下行加速的数字是,我们新开工的项目,1、2月份跟去年同期相比,出现了负增长。也就是说新开始的固定资产投资,除了原来继续做的,新开工的,跟去年同期1、2月份相比出现了负数。这表示从各个角度来讲,经济下行,需求的低迷还在持续,甚至加速。总体经济形势的判断,去年很困难,今年可能更困难。从刚才我说的几个数字,几个不同的方面,看的非常清楚。我们从整体的判断来讲,我们认为对今年形势的估计,确实难以乐观。最重要的一个总结,我们要防止出现经济全面下滑,经济通货紧缩的形势。如果真正进入了通货紧缩,经济要想恢复,难度就进一步加强了。虽然这种形势很严峻,但是反过来讲,在国际国内,尤其是在国外,只要中国经济出现一些问题,国际就有一些中国经济的崩溃论。我们的看法是相对比较正面,形势很严峻,但是没到中国经济崩盘。我同事会讲中国长期经济增长背后持续的动力,中国经济的韧性在哪里。我们经济这段时间持续低迷,跟我们宏观政策的延缓的反应是有关的。过去4年从投资增长和投资需求,物价水平都在持续下行,积累到现在大家觉得很难受。那么一个原因,我们宏观政策反应没有那么的及时,力度上没有那么大。这个反应,过去一段时间在宏观调控层面,反应稍微慢一点,力度稍微小一点,但是没有造成不可挽回的困难和损失。我们可以看到,为什么这样的判断之下,经济的回稳,宏观政策的角度来讲已经开始做调整了。去年年底经济工作会议,定调已经非常清晰了。从去年年底开始,我们货币政策就已经开始调整了。未来可能会持续根据需要做一些调整。过去一段时间我们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其实没有那么积极,宏观政策角度来讲,我们对过去经济下行有一个逐渐统一认识,逐渐提高判断的一致性和清晰程度,然后落实为行动。所以过去一段时间,说是积极的财政政策,但是其实没有那么积极。现在认识上逐渐统一,开始付诸行动。为什么我说积极财政政策没有那么积极呢?去年大部分的经济指标都很好的完成了,有一个没有完成的,一般预算收入,经济这么困难,我们财政收入圆满完成了。财政支出没有完成年初的计划,年初要增长百分之九点几,但是我们只完成了百分之八点几。在去年经济那么困难的情况下,我们财政没有足够的积极。收税很积极,但是花的没有那么积极。反映的是说,虽然是积极,但是落实在行动上,认识上没有真正的足够的积极。现在财政政策上认识上,两会已经非常明显了,已经充分统一了。中国经济还有非常重要的特点,国际上很多人,看中国经济问题,一个非常简单的事实,但是这些人很容易忽视。你经常看中国经济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好的时候就过热,不好的时候经济就要崩盘。从单个问题来看,无论是咱们国内,觉得都是对的,这个问题确实存在,确实比较严重。但是国外的观察家,经常忽略另外一方面是什么?咱们问题很多,但是咱们政策工具也很多。我们中国政策在经济转型过程中我们的工具要比一般市场国家拥有的工具多。一般的国家就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但是他们的手段很有限。我们中国政府,不仅是宏观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同时我们对于银行的控制,比如说我们的银行,国际上央行能够调控的就是基准的利率,但是我们中国政府,贷款总额,准备金率,让银行干这个,不干那个,直接让银行放款给房地产,或者不给房地产放款,工具很多。这样对经济的掌控力就大很多,所有的地方政府都听命于中央政府对经济的指导。中国宏观经济出现了一些不平衡的问题,并不是说我们就没有办法调控。从某种意义来说,中国调控不是最困难的事。过去几年经济下行最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宏观调控政策有一些延缓的反映,但是到了现在认识已经统一了,总理在两会讲的很清楚,该出手就出手,只要力度得当,中国经济维持经济稳定,维持基本增长,在这个基础上,深化改革。我们对这点还是非常有信心的。根据刚才的判断,当前最短期的宏观政策,我们认为宏观政策需要有足够多的非常明确果断的宏观政策调控政策出台,我们希望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政策应该是最主要的,财政政策更加直接,更加快速,同时力度掌握上也更加灵活。货币政策为辅,同时我们认为在现在形势下应该有果断政策的出台,有利于稳定市场信心。我们看到中国总需求严重不足,最重要的是投资需求,投资需求一部分是公共投资,一部分是民间投资。所有的这些最重要的出发点是对未来的信心,对政策的果断坚决,对于稳定增长信心的提振会有非常多的好处。另外一点在宏观调控的角度我们尽可能避免过度依靠产业政策作为宏观政策的调控手段。中国政府在转型期间,调控工具手段很多,这是好事也不是好事。好事是宏观调控手段比较多,实现宏观平衡的能力比较强,但是另外一个方面,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很多调控的手段是非常规手段。比如说我们习惯用产业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手段。房地产行业就是很典型的,好的时候刺激经济增长,不顾一切发展它,指导所有银行拼命给它贷款,出现一些问题,有的甚至是局部的问题,因为房地产市场区域性很强,但是一调控也一刀切,这样各种各样的问题就出现了。这样的产业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工具,对经济长期伤害是非常大的。这次整个的宏观调控以后,希望逐渐避免让产业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工具。各种各样的调控手段很多,但是这些调控手段怎么样在稳定经济的同时尽可能避免对微观经济更多的干预。反过来讲,整个宏观调控的政策,整个宏观政策的使用,应该跟我们改革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这样的思路之下,我们对于改革工具怎么使用,需要有一个更加仔细的思考。比如说我们对财政政策的考虑,那么财政政策,一方面需要在整个财税改革的背景下推动积极的财政政策。怎么做到相辅相成呢?在整个财政改革中,一系列企业减免税负的政策要尽可能出台,这样宏观调控和改革相匹配。另外一方面我们财政政策在整个融资的环境下,是还用原来传统的手段,通过国家财政资金调拨,甚至传统的做法,通过财政政策的放松,最后又通过信贷的方式变成银行的负债,最后引起很多的问题;还是有创造性地,按照财税改革的方案,更好的融合民间资本,更好开展债务市场,通过资本市场完整的建立,推动财税改革,同时对积极的财政政策也有更好地支持。财政政策投资方面,我们过去以基础设施为主要的方向,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是不是还投向基础设施?这个还需要思考,在改革的过程中,财政政策是不是用在环境保护、教育医疗等领域。从融资到投资,积极的财政政策作为短期宏观目标怎么和财税改革密切结合。从政策设计的角度,怎么能够避免用调控代替改革。